俞国林丨《清代学术概论》之撰写始末及其增删改写

《清代学术概论》之撰写始末及其增删改写 [转载出处:www.ii77.com]

文丨俞国林 [原创文章:www.ii77.com]



任公《中国粹术史》五部之撰写,最终稿就两头,一先秦,一清代。《清代学术概论》的写作,距今适值百年。而百年来学术之升降与思惟之变迁,亦皆受时代与政治之摆布,故今日再读任公著作,是重有感焉!


目录

引言

一、近因与远因

二、稿本与定稿

三、附书与附录

四、版本与校本

五、馀论与馀音


引言


一九一八年十二月,梁任公与蒋百里、丁文江、张君劢等以“私人资格”出游欧洲,考查英、法、德、比利时、意大利、荷兰、瑞士诸国,与列国政治家、交际家、社会绅士、有名学者等多有交流。任公亲身感触到其时欧洲社会政治动荡、经济萧条、物资匮乏等严重实际,使其思惟看法与之前发生较大之转变。


一九一九年梁任公(一排中)、蒋百里(一排左二)、丁文江(二排左二)等赴法国列入巴黎和会时留影


一九二〇年三月,任公归国,即作《欧游心影录》。其第十三节《中国人对于世界文明之大责任》写到:


是拿西洋的文明来扩充我的文明,又拿我的文明去津贴西洋的文明,叫他化合起来成一种新文明。……最近西洋学者,很多都想输入些东方文明,令他们得些调剂,我子细想来,我们实在有这个资格。……所以我进展我们可爱的青年:第一步,要人人存一个尊敬爱护本国文化的真心;第二步,要用那西洋人研究学问的方式去研究他,得他的实情;第三步,把本身的文化综合起来,还拿别人的津贴他,叫他起一种化合感化,成了一个新文化系统;第四步,把这新系统往外扩充,叫人类全体都得着他优点。


《梁任公师长年谱长编》民国九年条有曰:


师长此次归来后,对于国度问题和小我事业完全改变其旧日的方针和立场,所以此后绝对抛却上层的政治运动,惟用全力从事于培育国民实际根蒂的教育事业,计是年所着手的事业有承办中国公学、组织共学社、提议讲学社、清算《革新》杂志、提议中比商业公司和国民动议制宪活动等数事。


能够说《欧游心影录》是其思惟改变之真实记录,乃至揭橥后所造成的影响,“在国内确曾替反科学的势力助长不少的威风”(胡适《丁文江的列传》),甚至使得任公生发出“科学破产与中国思惟足救世界之感触”(杨杏佛《民国十三年之学术观》)


康有为早年曾指摘任公“流质易变”(《与任弟书》),而任公平生行事,确多转变,世人亦以“善变”目之。任公曰:“大丈夫行事,磊磊落落,行吾心之所志,必求至尔后已焉。若夫其方式随时与境而变,随吾脑识之蓬勃而变,百变不离其宗,但有所宗,斯变而非变也,此乃所以磊磊落落也。”又曰:“变者,古今之正义也。……上下千岁,无时不变,无事不变,正义有虽然,非夫人之为也!”(《变法通议·自序》)所谓“百变不离其宗”、“斯变而非变”云者,盖亦时代之变迁而社会风尚之所趋使然也。


任公《清代学术概论》亦自剖曰:


启超既日倡革命排满共和之论,而其师康有为深不谓然,屡求全之,继以婉劝,两年间函札数万言。启超亦不慊于其时革命家之所为,惩羹而吹虀,持论稍变矣。然其保守性与进步性常交战于胸中,随情绪而发,所执往往前后相矛盾。尝自言曰:“不吝以今日之我,难往日之我。”世多以此为诟病,而其谈吐之效力亦往往相消,盖生性之弱点然矣。


任公“今是而昨非”的性格,也使得他在清末民初之厘革大潮水中,不为社会镌汰,不被汗青沦弃。且将自身三十年之履历与思惟之转变,融入时代之大水,借为蒋百里《欧洲文艺答复史》作序之机,“取吾史中雷同之时代相印证”,不虞而成此平生满意之作,虽有偶然之身分,实亦必然之究竟。胡适也曾评价说“今日亦只有他能作如许伶俐的著述”(一九二一年蒲月二日日志)然而也恰是任公这第一名著,其撰著之时间与夫点窜之过程,以及文字之异同、评述之转化,亦具其善变之特质焉。


一、近因与远因


蒋百里与诸人同游欧洲,自谓往求“曙光”,归作《欧洲文艺答复史》。百里所谓之“曙光”,一则曰人之发现,再者曰世界之发现,书成,即向任公索序。任公曰:“文艺答复者,由复古得解放也。果尔,吾前清一代,亦庶类之。吾试言吾国之文艺答复而校其所以不如人之故,可乎?”孰意“下笔不克自休”,待前言初成,其篇幅竟与《欧洲文艺答复史》相埒,盖“世界固无此序体,不得已宣告自力”,自命名曰《清代学术概论》,而反过来求百里为作序矣。此近因也。


蒋百里《欧洲文艺答复史》(商务印书馆)


任公于《清代学术概论·第二自序》里说道:“久抱著《中国粹术史》之志。”当一九〇二年,有《新史学》,曰:“黄梨洲著《明儒学案》,史家不曾有之盛业也。中国数千年,惟有政治史,而其他一无所闻。梨洲乃创为学史之格,使后人能师其意。”后有《论中国粹术思惟变迁之大势》,提出:“学术思惟之在一国,犹人之有精神也,而政事、司法、习惯及汗青上各种之现象,则其形质也。故欲觇其国文野强弱之水平若何,必于学术思惟焉求之。”在《清代学术概论》里,任公亦剖析“思惟蜕变之枢机”、“政制之蜕变”、“学派之蜕变”等诸多身分。纵观任公前后之论说,好言“变迁”,好言“蜕变”,好言“变迁蜕变”之学术思惟,故曰:中国之有学术史,自梨洲始;中国之有学术思惟史,则自任公始。


任公亲历晚清而入民国,处“三千年未有之大变局”之际,二三十年间,其为政也,维新、保皇、共和、立宪;其为学也,自“彼西方丽人”“为我家育宁馨儿以亢我宗”,至“吾感激吾先民之饷遗我者至厚,吾觉有极光耀肃静之未来横于吾前”。其法纷歧,意实一也,诚如《论中国粹术思惟变迁之大势》第一章泛论所言:


吾爱我故国,吾爱我同胞之国民。

吾惟患本国粹术思惟之不发现。

欲唤起同胞之爱国心也。


此种思惟,贯穿终始。而其所履历,政治与学术之交互的影响,殆有与清初时代相仿佛者,故任公亦好言清初学人,且又稀奇属意顾亭林、黄梨洲、王船山、颜习斋、朱舜水五人,称为“清初五巨匠”。一九二三年夏作《中国近三百年学术概略》,专章分述;秋冬间,又为北京布衣中学演讲,题为“清初五巨匠学术大要”,演讲之前,布衣中学陈宝泉(字筱庄)校长致辞,有“今天的讲述,是以清末的巨匠,讲清初的巨匠”如此。任公注释道:


我固然愧不敢当,然则这五位巨匠所处的时代景遇,切实有很多和现代沟通的处所。他们都是生于乱世,本身造成一派学说,想来指导当世的人。那末,就很像如今的中国,一方面国是杂乱到顶点,一方面有一样人讲这个主义,谈谁人学说,都是“异代同符”的。


这种“异代同符”的履历,使得他对“清初五巨匠”的熟悉,最为深入,最为透辟,所叙所论,也最为动人。任公说:


为学之道,人格在第一层,学问在第二层。只要人格伟大,便学术差一点也不相关;反是,则学问虽佳,终于无用。


为学之道,以培育人格为第一要义,念书次之。只要人格伟大,即使著述无多,也有足传的价格。反是,即使念书万卷,而人格无可观采,其学终归无用。


人格第一,学问第二,这就是任公在《清代学术概论》里覼缕述及的“精神”二字之深义!此远因之一也。


任公于一九二〇年十月十四日所作《自序》,第六条谓“自属稿至完稿,费十五日”,则撰作始于九月二十九日或三十日;其在十月四日有与张东荪一函曰:


本拟南下迎罗素,顷方为一文,为《革新》作,然已裒然成一书矣,约五六万言。题为《前清一代中国思惟界之蜕变》,颇满意。今方得半,一出游又恐中辍,决作罢矣。另有一文债未了,则张三师长寿文也。连作带写,非三四日之功弗成。


按,《前清一代中国思惟界之蜕变》即《清代学术概论》之初名。任公同时作文,且寿文“连作带写,非三四日之功弗成”,在这种状况下,犹能以前后十五日作如斯规模之梳理,提挈纲要,条分缕析,清二百数十年间学术思惟之变迁,厘然毕陈。


先是一九一七年十一月,任公辞去段祺瑞内阁财务总长之职,退出官场,勤于碑刻之学。次年春夏间,“摈弃百事,专致力于《通史》之作”(《梁任公师长年谱长编》一九一八年条)。同时,为家中儿辈讲清代学术流别。


梁任公与仲弟函(一九一八年七月二十七日)


一九一八年七月十八日与仲弟梁启勋函曰:


一月来为儿曹讲“学术流别”,思顺所记课本已裒然成巨帙(《史稿》仅续成八十馀叶耳),惜能领解者少耳。


七月二十七日又曰:


吾为群童讲述已月馀,颇有对牛抚琴之感。尚馀一来复,“学术源流”(吾所讲却与南海有分歧)卒业矣。来复二将讲“前清一代学术”,弟盍来一听,当有趣味也。


八月二日又曰:


为群儿讲“学术流别”,三日后当了。


七月间,亦有与陈叔通函曰:


《史稿》亦赓续无间,惟每日所成较少,一因酷热稍疲,一因上半日为儿曹讲学,操觚之晷刻益少也。(讲题为“国粹流别”,小女录课本已裒然成巨帙,为新学小生粗知崖略,殆甚有益,惜不胜问世耳。)


所幸任公为儿辈所讲“学术流别”之纲目手迹,犹存天壤。曾现身“南长街54号藏梁氏档案”拍卖专场,末有梁启勋跋曰:


此册共二十七纸,前廿六篇乃七年戊午之夏,伯兄在天津家居与儿曹讲学之备忘录。由今观之,实《清代学术概论》之胚胎矣。纸上涂鸦,乃当日儿曹之手笔。


此册内容,分清代学术开创之祖、清代理学(程朱派、陆王派、新派、别派)、梵学、清代经学、经学别派、清代史学、地舆学、天年学、目录及校勘学、金石学、清代文学家(古文家、四六文家、诗家、词家)、新思惟之斥地者、广东前辈、清代编撰诸书、清代最有价格之著述等十数名目,于清代之学术派别、要害人物、主要著作,根基囊括。


梁启勋跋


任公本身虽说“颇有对牛抚琴之感”,且“每日既分一半岁月与彼辈,亦致可惜”(八月二日与仲弟函)但宜有此前期之预备,方能为蒋百里《欧洲文艺答复史》作序时,分章设置,前呼后应,下笔之际,文思泉涌,滚滚汩汩,浊浪排空!此远因之二也。


任公《三十自述》曰:


(康有为)师长为讲中国数千年来学术源流,汗青政治沿革得失,取万国以比例揣摩之,余与诸同窗日札记其课本,平生学问之得力,皆在此年。……日课则《宋元》、《明儒学案》、《二十四史》、《文献通考》等,而草堂颇有藏书,得恣涉猎,学稍进矣。


又《南海师长七十寿言》亦曰:


师长每逾午,则升坐讲古今学术源流,每讲辄历二三小时,讲者忘倦,听者亦忘倦。每听一度,则各各高兴踊跃,自认为有所创获。退省则醰醰然有味,耐久而弥永也。


梁启勋晚年回忆昔时与任公在万木草堂听康有为授课之情形,曰:“我们最感乐趣的是师长所讲的‘学术源流’。‘学术源流’是把儒、墨、法、道等所谓九流,以及汉代的考据学、宋代的理学,历举其源派别别,……皆源源本本,列举其纲要。每个月讲三四次不等,先期贴出公告:‘今日讲学术源流。’师长对讲‘学术源流’颇有乐趣,一讲就四五个钟头。”(《万木草堂回忆》)上所引任公七月二十七日与仲弟函,所谓“吾所讲却与南海有分歧”,则亦是远绍昔时万木草堂旧事,故任公之好言学术史,实是受康氏之影响。此远因之三也。


有三远因之储蓄,而遇一近因之激发,始得此百年之经典。任公之爱吾国民也厚矣,“献身甘作万矢的,著论求为百世师”,良有以也。


二、稿本与定稿


任公曾说:“旧历中秋前十日在京师省胡适之病,适之曰:‘晚清“今文学活动”,于思惟界影响至大;吾子实躬与其役者,宜有以纪之。’”(底稿《自序》)“旧历中秋前十日”是一九二〇年九月十六日,然二十六日任公复胡适函,有“昨谭快慰。……晚清今文学活动拟即草一篇,草成当麈教”云,则任公访胡适当在九月二十五日(据夏晓虹师长考据,“前十日”应为“前一日”之误)


梁任公与胡适函(一九二〇年九月十六日)


与此同时,蒋百里《欧洲文艺答复史》完成,即向任公索序。任公《自序》说道:


吾觉泛泛为一序,无以益其善美,计不如取吾史中雷同之时代相印证焉,庶能够校彼我之短长而自淬厉也。乃与约,作此文以代序。既而下笔不克自休,遂成数万言,篇幅几与原书埒。世界古今,固无此等序文。完稿后,只得对于蒋书,宣告自力矣。


《自序》第六条曰:


自属稿至完稿,费十五日。稿成即以寄《革新》杂志应期出书,更无馀裕覆勘,舛漏当甚多,惟读者教之。


《自序》落款时间为“民国九年十月十四日”,写好即寄《革新》杂志,于第三卷第三号(十一月十五日)、第四号(十二月十五日)、第五号(一九二一年一月十五日)连载。


《革新》连载之文,名曰《前清一代中国思惟界之蜕变》;连载未竟,商务印书馆即着手单行本之排版矣。任公一九二〇年十一月二十九日作《第二自序》,曰:


本书属稿之始,本为他书作序,非自力著一书也,故其编制不自惬者甚多。既已成编,即复怠于改作;故不名曰“清代学术史”,而名曰“清代学术概论”。


其实早在成稿之际,任公即请友朋校正。十月十八日有与胡适函曰:


公前责以宜为今文学活动之记述,归即属稿,通论清代学术,正再钞一副本,专乞公评骘。得百里书,知公已见矣。关于此问题资料,公所知当比我尤多,看法亦必多独四处,极欲得公一长函为之指摘(亦以此要求百里),既以裨益我,且使读者增一层兴味。若公病体未平复,则不敢请。倘能够从事文字,望弗吝教。


任公非常进展获得胡适的定见,知胡适“已见”书稿,极欲得其“一长函为之指摘”。后果得胡适长函,任公十二月十八日又与胡适函曰:


前抱病中复我长笺,感激之至。……清代思惟一文已如公所教,悉为纠正,所以惠我者良多矣。……第二书所示各节恐不及纠正,因原书久已付印,将成也。


因为胡适长笺迄今未有发现,且任公《第二自序》所谓“蒋方震、林志钧、胡适三君,各有所是正;乃采其说增加三节,纠正数十处。三君之说,不复具引,非敢掠美,为行文避枝蔓罢了”,则具体吸取了哪些定见,的确难以详按。


《清代学术概论》(共学社史学丛书本)


《清代学术概论》单行本于一九二一年二月正式出书,胡适蒲月二日日志写道:


车中读梁任公师长的《清代学术概论》。此书的原稿,我先见过,其时曾把我的定见写给任公,后来任公略有所补正。《革新》登出之稿之后半已与原稿分歧。此次付印,另加惠栋一章,戴氏后学一章,章炳麟一章,皆原稿所无。此外,如毛西河一节,略有褒词;袁枚一节全删;姚际恒与崔适的到场,皆是我的定见。


这个解说反映了长笺内所言定见为任公所采纳者数处,而惠栋、戴氏后学、章炳麟三章,实关大体。玩味此段文辞,则“此次付印”后所列诸项之增删改写,“皆是”胡适的“定见”——建议。


我们知道,胡适的学生顾颉刚师长曾于一九一六年休学家居时代,作《清代著述考》(别名《清籍考》),编列五百馀人。顾师长说:


用时代分目录的规划到这时很想把它实现,就先从材料最雄厚的清代做起。《书目答问》的《国朝著述诸家姓名略》是一个很好的根柢,又补加了多数家,依学术的流派分作者,在作者的名下列著述,按著述的版本见存佚,并集录作者的自序及他人的指摘,名为《清代著述考》。(《古史辨第一册自序》)


也就在一九二〇年秋,胡适向顾师长借观此书。十一月间,胡适有与顾师长函曰:“你的《清籍考》内没有姚际恒。此人亦是一个狠勇敢的人。我想追求他的《九经通论》,不知此书有何版本?你若知道,请你告我。”同月二十三日又曰:“你在《浙江通志》钞出的一条确是非常主要,因为我们能够知道《九经通论》是多大一部书。”按,胡适至少到一九二一年二月初还未看到姚氏书(二月三日与青木正儿函,有“姚际恒的《诗经通论》,我也访着一部,尚未寄到北京”云)。


顾颉刚《清代著述考》底稿


任公十月十八日与胡适函谓“正再钞一副本”——既曰“再钞”,则外间已有“一副本”也;又谓“得百里书,知公已见”,则胡适当时当已得见此“一副本”矣。百里书作于何时,虽弗成考。然则,十月十六日,顾师长访胡适,胡适定是将此“一副本”付顾师长阅读矣。次日,顾师长致函胡适曰:


昨归后读梁师长文,其符号有误处缺处,稍为补正。至句读间则误处甚多,未能尽改。又文字间有误处及疑难处,未敢径改,谨签出。


梁师长此文,说发蒙期及蜕分期甚好,但说全盛期除了戴震一传之外,不外钞些《书目答问》及《訄书·清儒篇》语,不克拿精要处纲举目张。这实在因为全盛时的著作太周详恢弘了,必不是短时间像两个礼拜所能做的。


从“文字间有误处及疑难处,未敢径改,谨签出”来看,顾师长看到的应该就是这“一副本”(因《革新》杂志十月十五日注销第一期,内容仅发蒙期耳,这里却讲到了全盛期、蜕分期)。


十月二十八日,顾师长又与胡适函曰:


师长说清学极盛时期,为汉学家专断,思惟锢蔽,无甚可记。这在经学上虽然如斯,在史学上则极盛期实在有提高。……那时汪中的《述学》,想做一部学术史;章学诚的《文史通义》,又是很好的一部史学研究法,这都是可记的。梁师长的文里,只说章学诚可比刘知几,其实刘确比不上章。刘的《史通》,只是讲了作史的方式,依据了这一部书去做史,做出来只是一部老式史。章的《文史通义》,更讲到史学所由成之故,与研究之道何从,很可称为科学的史学,这才是真史学。早年的时候,看学术的分类,就是书籍的分类;书籍的分类是经史子集,所以学术的分类也是如斯;都看作很固定的。自从章氏出来,说“六经皆史”,“诸子与六经相内外”,“文集为诸子之衰”,拿隔人眼目的藩篱都打破了,教授者从他们的学术思惟的异同上去求分类,不要在书籍形式上去求分类,这在其时实在是可惊的看法。这不克不看做清代史学稀奇蓬勃的究竟。可惜那时学者为琐碎的考据束缚住了,不克懂得他的意思,所以那书虽是刻了,竟无声无息了近一百年。直到欧化进来,人人受了些科学的影响,又是对于外国粹术的层次了了,自看有愧,发生了“整顿国故”的心思,始由章太炎师长等大昌其学。


章太炎师长的学术思惟,在社会上也很有势力。梁师长文中叙得极略,我狐疑他是门户之见。章师长与学风的关系有几项:(1)领略标出“整顿国故”的旗号;(2)集音韵学之大成,促注音字母的进行;(3)对于今文学派的傲慢加以冲击:这里边虽然也有门户之见,但若不经他这么一来,儒教真要定做国教,风行的水平也必然比如今短长;康有为、廖平的著作,未始不是汉代的谶纬了。


我前五年写《清代著述考》时,对于清代学术的统系关系,颇有见及。可惜那时没有记出,到如今荒疏了几年,多半遗忘。未来续撰时当另立一册记出,豫备未来作此书前言之用。


顾师长之所以能一气说出这么多关系与熟悉来,一则源自编撰《清代著述考》时的资料预备,再则顾师长于一九一九年一月亦曾作《中国最近学术思惟界的变迁观》长文,做过一番梳理。


胡适与顾师长此两月内之往还书信,除了商量姚际恒《九经通论》外,还涉及姚氏《古今伪书考》与林春溥《竹柏山房丛书》。这两书信息,定底稿内任公是以朱笔补入的。其间,胡适先后写两通长笺,将疑问提出,供任公参酌。


《清代学术概论》底稿(一)


从胡适日志反推可知,任公得第一长笺时,《革新》本已经连载两期,无法纠正(第四号内无惠栋一节可知),尔后《革新》本第五号文字(第二十章起)已据第一长笺点窜矣。任公十二月十八日复胡适函,谓“第二书所示各节恐不及纠正,因原书久已付印,将成也”,而这个“久已付印”的当是《革新》本第五号文字;待商务印书馆改排为专著单行的时候,任公又接收了胡适第二长笺之“定见”。


《清代学术概论》底稿今存中国国度藏书楼,金镶玉线装四册,足见任公对该底稿之正视。稿内朱墨灿然,触手如新。且与《革新》本文字对勘(包罗增插篇章带来的序号转变),根基能够梳理出从《前清一代中国思惟界之蜕变》到《清代学术概论》之间的增删篡改。而此底稿,即任公之最终定稿也。


然则,从修订后的定底稿,再到商务印书馆一九二一年二月印行的《共学社史学丛书》本,除了手民之讹外,犹有几处显着篡改,似也有寻找之需要。兹举一例为说。


第二章讲清代思潮:


正统派之中坚,在皖与吴;开吴者惠,开皖者戴。……震之在乡里,衍其学者,有金榜、程瑶田、凌廷堪、三胡——匡衷、培翚、承珙——等。


这里三胡内之“承珙”,底稿、《革新》本与之同,但《共学社史学丛书》本却改作了“春乔”。按,章太炎《訄书·清儒》:“三胡者,匡衷、承珙、培翚也,皆善治《礼》。”而“春乔”为胡秉虔字,亦是绩溪人,为匡衷之侄、培翚之堂叔。任公早年作《论中国粹术思惟变迁之大势》:“乾嘉间学者以识字为肄业第一义,自戴氏始也。其乡里同窗……后有凌次仲(廷堪)及三胡(匡衷、承珙、培翚),咸善治《礼》。”一九二四年作《近代学风之地舆的分布》八安徽:“绩溪胡朴斋(匡衷)生雍乾之交,其学大端与双池、慎修邻近。以传其孙竹村(培翚)、子继(培系)。竹村与泾县胡墨庄(承珙)同时齐名,墨庄亦自绩迁泾也,时称‘绩溪三胡’。……绩溪诸胡多才,比来更有胡适之(适)云。”看来,任公对绩溪三胡原本似不曾错乱,但其一九二〇年十月十八日与胡适函,却问道:“朴斋、竹村、春乔三师长,于公为何辈行。乞告知。”《共学社史学丛书》本以“春乔”替“承珙”,任公这一篡改,或即出胡适长笺之意。


《清代学术概论》底稿(二)


蔡元培于一九一八年给胡适《中国古代哲学史》作序时,写到:“胡适师长生于世传汉学的绩溪胡氏,禀有汉学的遗传性。”胡适一九一九年八月二十三日日志:


胡匡衷,字朴斋。为胡培翚之祖。

胡秉虔,字春乔。

胡培翚,字竹村。


胡适晚年亦曾有手书一纸曰:“经解三胡:胡秉虔,胡匡衷,胡培翚。”当然,绩溪胡氏有三支(尚书胡,明经胡,金紫胡),胡适为明经胡,与金紫胡之胡匡衷并非一支(《胡适口述自传》:“蔡师长指出绩溪胡氏是有家学渊源的,尤其是十八九世纪之间清乾嘉之际,学者如胡培翚及其祖先们,都是知名的学者。……然则这个世居绩溪城内的胡家,与我家并非同宗”)


胡适手书“经解三胡”(载《胡适口述自传》)


此章说到胡适时,底稿原作:“而绩溪三胡之裔有胡适者,守家法至笃,俨然正统派之硕果焉。”《革新》本注销时,改作“而绩溪诸胡尔后有胡适者,颇能守清儒治学方式,俨然正统派之硕果焉”。上述两条,一则未用“三胡”;二则前谓“守家法至笃”,后谓“守清儒治学方式”。“守家法”如此,更为胡适所不敢当。故至商务印书馆单行本,则又改作“而绩溪诸胡之后有胡适者,亦用清儒方式治学,有正统派遗风”云。关于胡适的三句话,底稿、《革新》本、《共学社史学丛书》本居然显现了三种分歧的表述。而这些措辞之改易,或是采用了胡适长笺的建议,亦或是任公对胡适治学方式络续增进熟悉之后而作出的,所以颇值得玩味。


三、附书与附录


任公《第二自序》说,“久抱著《中国粹术史》之志”,拟分五部门,一先秦学术,二两汉六朝经学及魏晋形而上学,三隋唐梵学,四宋明理学,五清代学术,如今清学完稿,且蒙“诸朋好益相督责”,所以“欲以一年内成此五部”,“今所从事者则梵学之部,名曰《中国梵学史》,草创正半”。


在《清代学术概论》之商务印书馆《共学社史学丛书》本的版权页上,即已登出《中国梵学史》上卷的告白:


梁任公师长所著《中国粹术史》凡五种,《清代学术概论》其第五种也。馀四种拟于今年内完成,现已完稿付印者为第三种《中国梵学史》之上卷,凡十万言,分五大章。


旁注:“在印刷中,不日出书。”可惜,实际并没有正式完成。当然,关于梵学的文章,后乙丑重编《饮冰室文集》收入多篇,并还有一些遗稿留存。不外,从任公后来为《梁任公近著第一辑》所作叙来看,他欧游回国后的出力点除梵学之外,还有《孔子学案》、《老子哲学》、《墨子学案》、《墨经校释》等。


据《梁任公师长年谱长编》,自一九二〇年下半年至一九二二岁尾,任公先后在清华、南开、东南诸学校开《国粹小史》、《中国文化史》、《中国政治思惟史》诸课;同时进行全国式的巡回讲述,终至累出“心脏病”。一九二三年一月二十日在《晨报》登载《启事》,谓“遵医命,闭门养疴,三个月内不克见客。无论何界人士枉顾者,恕不会面”云。四蒲月间,又至北京翠微山养病。


一九二三年四月三日,任公与张菊生函曰:


顷欲辑“清儒学案”,先成数家以问世。其第一家即戴东原,现将完稿,故欲知此书来历也。高邮王氏父子文集,闻有刻本,尊处有之否?又李师长(因笃)《受祺堂集》、潘稼堂(耒)《遂初堂集》、王山史(宏撰)《山志》、傅青主《霜红龛集》(以上四书能代觅购尤感)皆有否?


今中国国度藏书楼藏有任公《备忘目录》底稿,署“癸亥”,即一九二三年。以工资目,列字号、著述、学术、结交等极简洁材料;尚有《清儒学案不决稿》、《清儒学案年表》底稿两册。《不决稿》内戴东原一篇,前后完整,即任公自谓的“现将完稿”者也;馀若顾亭林、黄梨洲,皆仅存细碎之稿耳。


即自一九二三年起,任公的学术重心,又重回清代。一月有《戴东原师长传》,三月有《黄梨洲朱舜水乞师..辩》;及至七月,应南开暑期学校之邀,作《中国近三百年学术概略》一书,可惜未正式出书。九月,以国粹讲师身份在清华学校解说一门一学年的课程——《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中国近三百年学术概略》的内容则以分歧的形式,化入了《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详参中华书局二〇二〇年版该书《校订解说》)


《近代学风之地舆的分布》(底稿)


与此前后,任公或演讲或刊发了《清初五巨匠学术大要》、《明清之交中国思惟界及其代表人物》、《近代学风之地舆的分布》、《清代政治与学术之交互的影响》等文章。如《近代学风之地舆的分布·自序》有曰:


吾于三年前作《清代学术概论》,篇末述对于未来学界之进展,有“分地成长”一语,朋辈多疑其所谓。彼书既极简陋,未能发吾旨趣,久思为一文以畅之,顾卒卒未有暇。癸甲冬春之交,校课休沐,偶与儿曹谈皖南北、浙器材学风之异同,乘兴搜资料作斯篇,阅十日而成,亦屠苏酒中一绝好点缀也。


本篇专以研究学者产地为主,于各家学术内容不克多论列,体裁宜尔也。欲知其概,则有拙著《近三百年学术史》在。


此外,一九二三年十二月一日《晨报五周年数念增刊》向任公征文,任公以《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第二、三、四讲即《清代学术变迁与政治的影响》塞责,然则又为题识曰:


本文为今秋在清华学校所讲《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之第二章。《晨报纪念号》征文,因校课罕暇,辄录副塞责。但近顷在师范大学国文学会续讲此题,颇有所增订,未及校改。或未来该会有笔记,可资参考也。


任公在北京师范大学国文学会讲述共四次,演讲时必有所据,——所据者,讲稿也。——即《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课本付梓本。所谓“颇有所增订”者,盖即演讲中暂时之施展也。后经汪震、姜师肱、李宏毅、董淮笔记,题《清代政治与学术之交互的影响》,连载于《北京师大周刊》(一九二三年十一月十八日、十二月九日、十二月十六日及一九二四年一月十三日四期)。后又作为王桐龄《中国史》第四编之代序,冠于该书卷首,文末且有王氏《题识》曰:


右系民国十二年十一月梁任公师长在北京师范大学公开讲述之短篇论文,原题为“清代学术与政治之交互的影响”,以其文简洁清楚,能够通观清代大势,刊之卷首以代序文。


任公此文简练畅达,将清代政治与学术之关系,讲得透辟,说得领略,且融小我感情于个中,颇能动听。


我们若将《清代学术概论》、《中国近三百年学术概略》、《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与这五篇文章,汇齐并观,可见前三者是一脉相承的;而所附的五篇文章,则又是与之互为增补与发现者也。


前“近因与远因”一节言及任公一九一八年家居,为儿辈讲“学术流别”之“备忘录”,梁启勋谓“实《清代学术概论》之胚胎”,良有以也。兹亦将此备忘录拟题作“清代学术流别纲领”,一并附后云尔。


四、版本与校本


《共学社史学丛书》本《清代学术概论》,自一九二一年二月由商务印书馆印行第一版之后,畅销国内外。一九三〇年三月印至第八版;同年四月,改版纳入《万有文库》(内封页又冠《国粹根基丛书》名),称第一版。一九三四年九月,以原《共学社史学丛书》本改列《大学丛书》,称第一版;至一九四〇年十月第四版。一九四四年七月,商务印书馆重庆重排《大学丛书》本,称渝第一版;一九四五年四月,渝第三版。一九四七年二月又以原《共学社史学丛书》本改列《新中学文库》本第五版。仅就此为止,商务印书馆离别将该书纳入《共学社史学丛书》、《万有文库》、《国粹根基丛书》、《大学丛书》(沪版、渝版)、《新中学文库》等丛书,至少印行了二十一版。


《清代学术概论》(大学丛书本)


一九三六年中华书局编纂《饮冰室合集》,《清代学术概论》据商务印书馆本收入,作为专集之一种出书(与《盾鼻集》合一册);此本不曾单行。直到一九五四年十月,中华书局始将《清代学术概论》部门以《合集》本旧纸型印行三千一百册(订价叁仟柒佰元);一九五七年一月,重印两千册(订价三角四分)


香港方面,有一九六三年一月香港中华书局第一版。..方面,有..商务印书馆一九六六年八月《人人文库》本,一九六八年三月《国粹根基丛书》本(与《清学案小识》合一册),一九七七年《大学丛书》本;台北水牛出书社一九七一年蒲月《水牛新刊》第十九号(系影印《共学社史学丛书》本);..中华书局一九七一年八月单行本(台六版);..启业书局一九七二年二月单行本(台一版);等等。


大陆方面,直到一九八五年九月,始有复旦大学出书社出书了朱维铮师长校注的《梁启超论清学史二种》,内收《清代学术概论》与《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清代学术概论》,朱师长以《大学丛书》本作底本,校注出力于对任公原书内史实、引文等的矛盾与讹误,并详加考案。后朱师长另加长文之《导读》,于一九九八年一月由上海古籍出书社纳入《蓬莱阁丛书》出书,此本为目前诸本中影响最为恢弘者也。


《梁启超论清学史》(朱维铮校注本)


早在一九二三年一月三十日,任公与张菊生、高梦旦函曰:“《清代学术概论》..有两译本,一售壹元八角,一售二元五角。”其实,就在《清代学术概论》出书昔时的七月,..《史林》第六卷第三号就注销了那波利贞所写的书讯:


梁启超曾受胡适劝诱,云晚清今文学活动于思惟界影响至大,既履历此役,弗成无一书纪之;又兼受蒋方震所著《欧洲文艺答复时代史》之刺激,乃有此著述。自清代思潮大势说起,商议清朝学问之情由,如清晨活动者之顾炎武,科学者之梅文鼎,戴震、惠栋之学风,段玉裁、高邮王氏父子之学派,又如经学之隆盛,王夫之、黄宗羲、万斯同以下钱大昕、何秋涛等人之史学,阮元、谢启昆等人之地志,其他如地舆学、金石学、清学盘据导火索之经学今古文之争等事,论述今文学活动核心分子康有为等人,论说中国人因富于学问之本能,而有清代学术之隆盛。


一九二二年即显现三个日译本矣:一橘仁太郎译本(《..念书协会甲种会报》第十九号),二渡边秀方译本(读画书院),三桥川时雄译本(东华社)后一九三八年三月,东京文求堂书店据商务印书馆《大学丛书》本进行重排,印行了中文版,并且还做了校勘。书末附记曰:“本书内容皆从原书,仅勘误显着的书名误植,如孙星衍《尚书今古文注疏》误作《尚书古今文注疏》、简朝亮《论语集注补正述疏》误作《论语集注补正迷疏》、章学诚《亳州志》误作《毫州志》、孙诒让《名原》误作《原名》、《经训堂丛书》本《墨子》误作《平津馆丛书》本《墨子》等处。”后文求堂版又由东京龙文书局于一九四六年出书第三印。按,“论语集注补正迷疏”看成“尚书集注迷疏”。又按,此后犹有山田胜美译注本(大东文化大学东瀛研究所一九七三年)、小野和子译注本(寻常社一九七四岁首版,一九八二年、二〇〇三年两次重印)出书。


..东京文求堂书店中文本(一九三八年三月)


《清代学术概论》各类版本,大体如上所述。其公开出书之文本,诚以商务印书馆《共学社史学丛书》本为最佳,盖后出之本,皆据此本翻印或影印。但也如前“稿本与定稿”一节所梳理,揭橥该书从稿本本到《革新》本、再到定底稿之间些微之转变;而对这些转变陈迹之考查,原因之寻找,亦具有神奇般的魔力。


所以,此番整顿,选择最为通行的商务印书馆《共学社史学丛书》本一九二四年第五版为底本;以中国国度藏书楼藏《清代学术概论》底稿(简称“底稿”)、《革新》杂志付梓本(简称“《革新》本”)、商务印书馆《国粹根基丛书》本一九三〇年第一版(简称“《国粹》本”)、中华书局一九三六年《饮冰室合集》本(简称“《合集》本”)为校本。《自序》、《第二自序》曾收入乙丑重编《饮冰室文集》(简称“《文集》本”),亦以之参校。朱维铮校注本,引述时简称“朱校”。具体原则如下:


(一)底本无讹,但凡其文字与底稿、《革新》本有异者,俱出校解说。


(二)从稿本本到定底稿之间的点窜,凡属于局部之增删、改写,今底稿中或墨笔、或朱笔之旁批与眉批之陈迹,是对照清楚的;凡属于整章之改写与补充,经由胡适日志或与《革新》本之对勘,即可梳理得出。这些转变,悉数以校记形式,予以揭示。


(三)任公底稿,原即施以新式标点(含专名线);而当时之新式标点无顿号,语词(含人名、书名等)并列,俱用逗号;且任公好用分号。今兹标点符号,大体依从底稿,可用顿号者(原为逗号)改为顿号,多数分号改作句号,以合当下之标点符号使用习惯。


(四)底本、底稿、《革新》本三本字旁之单圈“○”,互有收支,兹汇此三本内字旁之有圈者于一本。


(五)任公徵引前人文字,明引暗引,或凭记忆,或述大意,复核原书,颇有差别。今凡脱讹衍倒致文义稍有错乱或文气不甚连贯者,则为校改(补),并出校解说;或备录原文,以资参考。馀则一仍其旧。


(六)凡属于任公本人或时代惯用之字,如“箇”、“狠”、“纔”、“那”等,不作校改;避忌字回改,不出校。按,所附文章,或为杂志注销本、或为演讲记录本,其用字为与全书一致,也做了响应篡改,此类情形不出校。


(七)附录之《中国近三百年学术概略》,据底稿收入,并校以南开学校课本铅排本(简称“南开本”)、《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简称“《学术史》”)两本。此书正文内小字无括号,与《清代学术概论》异,未作统一。


《中国近三百年学术概略》(底稿)


(八)附录之《清代学术流别纲领》、《清初五巨匠学术大要》、《明清之交中国思惟界及其代表人物》、《近代学风之地舆的分布》、《清代政治与学术之交互的影响》诸文,皆以杂志刊发者为底本,校对情形,拜见每篇题下之解说。而《明清之交中国思惟界及其代表人物》、《近代学风之地舆的分布》两篇,底稿今存,颇能解决问题。至于《清代政治与学术之交互的影响》一文,为据记录稿而刊发者,情形特别,兹以三本互勘,凡异即出校,此亦测验之法也。


今者校勘之业,多被视作末屑之学,才大者不肯为,而才小者实亦不克为也。盖其于原书一字之校正,或即可得豁然清楚之本意。如第三章:


学派上之“主智”与“主意”、“唯物”与“唯心”、“实验”与“实证”,每迭为轮回。


“实证”,诸本皆作“冥证”。按,“实验”与“冥证”,与前两对举之词语法分歧;核诸底稿、《革新》本,即作“实证”,是也。今学界亦有以任公“冥证”为治学之法者,详加考述,若非校勘得正,则此问题犹或将引起更多无需要之商议也欤?


又如第二十六章“然持论既屡与其师错误,康梁学派遂分”之后,底稿原有以下一段:


启超之学,陋劣其一病也,游移其二病也,而归根于不彻底。启超性举止,富于情绪,盛情也。


被墨笔画去。又原书于“梁启超可谓新思惟界之陈涉”后,曰:


若此人而长此以自终,则在中国文化史上,不克不谓为一大损失也。


“若此人而长此以自终”一句,读起来语感颇为怪异,《国粹》本、《合集》本也是如斯;核诸底稿,此处作“若此人而长此以‘流寇的学者’自终”,但用朱笔画去了“流寇的学者”,估量是感觉这五个字下得太重了些,可惜文旁却又未写拟改之字。再来看《革新》本,则作“若此人而仅以‘损坏的功业’自终”,当然也是出于任公本身的点窜。这两处,正悦目出其时任公对本身性格与汗青地位之评价矣。


再如第十三章最末一段,论学问之有效与无用,底稿初有任公自述治学履历数句,曰:


近世人士多诮此学为无用,吾亦尝赞同之。吾年十二三即治此学,嗜之綦笃;十八今后,觉其无用也,弃去,鼎力反攻焉。近十年来,始渐悔其所为。


《革新》本刊发时照样稿本本,保留有这几句。后经点窜,便删去了,且连着后文也作了较大篡改。之所以篡改得如斯大,估量是听取了三位同伙的定见,且很或者是林宰平或蒋百里。


底稿第二十七章最后所写即章炳麟(附于谭嗣同章之末),今存三行,但又为墨笔勾去,换页重作。仅存之三行文字录如下:


此外犹有一人当记述者,曰馀杭章炳麟。炳麟清学正统派最后之健将也,其学博赡淹贯,综理密微。以谈吐倡革命,备极劳勚。


可见任公初时对章氏之评述。只可惜后背被换页之文字,不得而知矣(据下一章稿本序号“二十六”三字地点位置可知,还有七行文字)据前引顾师长与胡适函“章太炎师长的学术思惟,在社会上也很有势力。梁师长文中叙得极略,我狐疑他是门户之见”——“极略”二字,正可解说任公稿本内章氏并未零丁设章。顾师长推想章氏“虽然也有门户之见”,“对于今文学派的傲慢加以冲击”,所以任公文内将之“叙得极略”,很或者也是出于“门户之见”。


今底稿第十四章朱笔所补“章炳麟之《小学答问》,益多新懂得”、“章炳麟《国故论衡》中论音韵诸篇,皆精绝”两处,《革新》杂志第四号(十二月十五日)注销时还没有;待第五号(一九二一年一月十五日)连载最后一部门时,章氏即已零丁一章矣。虽则自力成章,实也较为节减,且如“应用正统派之研究法,而廓大其内容延辟其新径”,“其影响于近年来学界者亦至巨”云,反映出任公对章氏学术熟悉前后立场之转变也。该章最后,任公评述道:


固然,炳麟谨守家法之结习甚深,故门户之见,时不克免。如治小学排斥钟鼎文、龟甲文,治经学排斥“今文派”,其言常难免过当。而对于思惟解放之勇决,炳麟或不逮今文家也。


任公谓章氏“门户之见,时不克免”,与顾师长所说的“我狐疑”任公“是门户之见”对看,可视作最佳之互文解读也。



《清代学术概论》底稿(三)


《清代政治与学术之交互的影响》一篇,较《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之第二、三、四章《清代学术变迁与政治的影响》而言,的确是“颇有所增订”的。如关于康熙二十年之后学风改变的原因,概括出四条;至于“康熙中年今后,学术上主要的潮水有五支”,而在《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里则是“当时学术主要潮水,约有四支”。又如讲到晚清思惟界之转变,任公演讲时,以亲历者的身份,论述起昔时故事来,更能吸引听众,故所言内容远较《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本为雄厚。且讲述之际,多有到场对时局之评点,如讲到顾亭林“行己有耻”、“博学于文”两句,谓是做人与做学问之尺度。——亭林说:“士医生之无耻,谓之国耻!”——不料任公话锋倏忽一转,说道:


据我说,我们蒲月七日,因为别人强暴,我们不克抗击,实在算不得国耻;惟独本年十月七日,那般士医生昧良丧心,堕行无耻,才算国耻!不知他师长若看着这种现象,将作何种感触哩?


一九一五年蒲月七日..公使日置益将最后通牒一件附注释七条送中国交际部,限四十八小时内“照四月二十六日提出之批改案所记载者,不加以多么之更改,速行应诺”,此克..强制袁世凯签署之丧权辱国之“二十一条”也。时北京商务总会致电各省商会,谓“..行使欧洲战事,乘我新造国度,提出兼并朝鲜统一之前提,逼我认可。蒲月七日竟以武力为最后之要求,四十八钟内,倘不认可,立刻进兵。……自今年蒲月七日始,我四切切人立此大誓……永存此志,勿忘国耻”。所谓“蒲月七日”,当指此也。按,中日交涉时代,任公撰有《中日交涉平议》与《中日时局与不才之谈吐》、《解决悬案耶?新要求耶?》、《交际轨道外之交际》、《交涉乎?号令乎?》、《中国地位之摇动与交际政府之责任》、《再警告交际政府》、《..耶?挑战耶?》诸文(后七篇先译成英文刊发,后辑作《中日交涉汇评》,刊于《大中华》第一卷第四、五期)。至所言“本年十月七日”,当指一九二三年曹锟以五千元一张选票收买议员,又以四十万元高价收买国会议长,成功被选总统事,史称曹氏为“贿选总统”。按,任公曾于一九二三年七月四日致函曹氏,否决以武力、金钱及其他鬼蜮伎俩,争夺总统地位,有曰:“比来中央政局之扰攘,其祸胎全在公之欲为总统,此世界所共见,毋庸为讳也。……公自视威望才略,孰与项城?项城自命一世之雄,卒于千夫所指,无病而死。须知亡项城者乃全国人,非与项城争长之人也。弟不避讳讳,敢以极不祥之预言相广告:我公足履白宫之日,即君家片甲不留之时。”八日,..即命令伐罪曹锟,并通缉惩处附贼国会议员,令曰:“伪巡阅使曹锟,贿诱议员,迫以不法,僭窃中华民国大总统,其反水民国,罪迹昭著。……不顾一切世界之是非,其恶性难改,自绝于吾民,已可概见。……我同胞将士护国、护法,已积年所,岂能容庇国贼,妄干大位?兹特宜布罪状,申命伐罪,我全国爱国将士无问南北,凡能一致讨贼者,悉以友军相视,共赴国难,以挽弥留之局。”(《陆水师大元帅大本营公报》第三十三号《大元帅令》)这就使得汗青之研究,有了实际的眷注。


为任公文字作校勘,洵非易事。盖任公所论说者,时代之升降,思惟之蜕变,国之大势也。戋戋之志,并不拟与任公作讼人,然凡事都问个来处,固是念书之道。是耶非耶,其在读者诸君。


五、馀论与馀音


钱穆与门生余英时函曰:


梁任公于论学内容固多疏忽,然其文字则长江大河,一气而下,有生意、有浩气,似较太炎各有胜场。即如《清代学术概论》,岂论内容,专就其书体系言,实大可取法。近人对梁氏书,似多失持平之论,实则在“五四”活动后,梁氏论学各书各文均有一读之价格也。(《素书楼馀渖》)


钱氏于清代学术、思惟史、政治史之研究,盖亦受任公之影响,于同名之《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一书可知也。但钱氏也指出了任公“论学内容固多疏忽”这一实际,所以朱维铮师长在校注时,针对任公论述本身之汗青——“纯以超然客观之精神论列之,即以如今执笔之另一梁启超,指摘三十年来史料上之梁启超也”(任公《自序》),朱师长反问道:“他是否做到了对于‘史料上的梁启超力求忠厚’?”于是,对任公行文内存在的史实、时间、人物关系、引文脱讹诸多问题,都一一进行了严厉的考辨、引证与评述。


《论中国粹术思惟变迁之大势》(一九〇四年《新民丛报 》)


如任公《自序》谓“余于十八年前,尝著《中国粹术思惟变迁之大势》,刊于《新民丛报》,其第八章论清代学术”云,朱维铮师长指出:


据《新民丛报》,《中国粹术思惟变迁之大势》第八、九二章,即题作《近世之学术》(起明亡以迄今日)的三节,注销时间为一九〇四年。以下引文三段,均见于此二章,故“十八年前”说不确,看成“十六年前”。


朱师长于该书校注本之《导读》内,亦曾详考此时间问题,能够参看。按,任公《论中国粹术思惟变迁之大势》原规划写八章,前六章连载于《新民丛报》一九〇二年第三、四、五、七、九、十二、十六、十八、二十一、二十二号;第八章即《近世之学术》,连载于一九〇四年第五十三、五十四、五十五、五十八号,卷首曰:


本论自壬寅秋阁笔,馀稿久未续成,深用歉然。顷排积冗,重理旧业,以三百年来变迁最繁,而关系最切,故先论之。其第六章未完之稿及第七章之稿,俟本章撰成,乃续补焉。


该篇第七章后竟未作。又曰:


原底稿拟区此章为二:一曰衰落时代,一曰答复时代。以其定义不甚分明,故改今题。


任公所言,盖指撰《论中国粹术思惟变迁之大势》之时间,早已拟目,后文且曰:“余今日之基本观点,与十八年前无大异同;惟局部的视察,今视昔似较为周详。”故谓“十八年前”,实无不宜。


《清代学术概论》底稿(四)


再者,朱维铮师长校注《清代学术概论》依据的底本是《大学丛书》本,其第十章有一段曰:


栋固以尊汉为标帜者也,其释“箕子明夷”之义,因欲扬孟喜说而抑施雠、梁丘贺说,乃云:“谬种撒布,肇于西汉。”(《周易述》卷五)


朱校曰:“谬种,《周易述》原作‘谬说’,《汉学师承记》引作‘谬种’,此当据江书转引。”按,朱校所谓之“江书”即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因为惠栋《周易述》原作“谬说”,而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论述时作“谬种”,所以朱校论定任公作“谬种”必是转引自江书。然则,是江藩《国朝汉学师承记》将“谬说”改作了“谬种”耶?亦非也。钱大昕《潜研堂文集》卷三十九《惠师长栋传》作“谬种”,李元度《国朝先正事略》、方东树《汉学商兑》、徐世昌《清儒学案》诸书因之,故谓任公“当据江书转引”,似亦不确。再者,核诸任公底稿,此处实作“谬传”,商务印书馆诸本(包罗所见之沪四版、渝二版之《大学丛书》本)与中华书局《饮冰室合集》本皆同,未详朱师长所据。“传”字显系笔误(与“说”、“种”二字,既分歧音,亦不形近),则益不克推定其源自何书矣。


又如第十一章,钞录《孟子字义疏证》之精语,有一条曰:


正人之治世界也,使人各得其情,各遂其欲,勿悖于道义。正人之自治也,情与欲使一于道义。夫遏欲之害,甚于防川,绝情去智,充塞仁义。


朱校曰:


此段引文不见于《孟子字义疏证》,而见于《汉学师承记》卷五《戴震传》。所述大意,略见于《原善》卷中,现录以资参照:“禹之行水也,使水由地中行。正人之于欲也,使一于道义。治水者徒恃防遏,将塞于东而逆行于西,其甚也决防四出,泛滥弗成救。自治治人,徒恃遏御其欲,亦然。能苟焉以求静,而欲之翦抑窜绝,正人不取也。正人一于道义,使人勿悖于道义,如斯罢了矣。”


两段文字,相异甚多。按,上述文字,朱校虽谓“见于《汉学师承记》卷五《戴震传》”,但亦未细考江氏从何处转引来。其实,该段文字出洪榜《初堂遗稿》卷一《戴师长行状》。


《节本明儒学案》(光绪三十一年十一月新民社刊行)


其他如第六章关于《明夷待访录》,说道:


其最有影响于近代思惟者,则《明夷待访录》也。……后此梁启超、谭嗣平辈倡民权共和之说,则将其书节钞,印数万本,机要漫衍,于晚清思惟之骤变,极有力焉。


按,节录《明夷待访录》之《原君》、《原臣》两篇,印成小册宣传者,实为杞忧令郎(据方祖猷师长考据,杞忧令郎为..师长之假名),该书卷首序末署“乙未立夏,杞忧令郎短序”,乙未即光绪二十一年(一八九五)。冯自由《革命逸史初集·自序》谓光绪甲午(一八九四)..于..横滨创立兴中会,“时兴中会之宣传品仅有二种:一为《扬州十日志》……二为黄梨洲《明夷待访录》选本之《原君》、《原臣》篇”,是知此节本实为革命派之宣传对象也。而任公东渡..后,曾选编《明儒学案》,于光绪三十一年十一月由新民社刊行《节本明儒学案》,封面署“黄梨洲师长元著、饮冰室主人节钞”。据该书例言:


良以今日学绝道丧之馀,非有鞭辟近里之学以药之,万不克矫学风而起国衰。求诸古籍,惟此书最良。而原本浩瀚,读者或望洋而畏,不克卒业;又或泛泛一读,迷于蔓枝,仍无心得。……故公此本于世,亦为同志略节精神云尔。


并未及“民权共和”之说。而任公后在一九二三年作《清初五巨匠学术大要》演讲时,却说:


我少年时代,受这本书的刺激狠深。当我二十几岁的时候,在长沙时务私塾教书,同事诸人差不多天天要谈到这本书。当时这书是禁书,外间无从获得,便鸠合了很多人,机要印了几千部,四处送人。人人辗转翻刻,漫衍了不晓得几万本。中国的革命,与这本书实在大有关系。


至于是“将其书节钞,印数万本,机要漫衍”,照样“机要印了几千部,四处送人”,如今未能找到切实的证据。任公说“在长沙时务私塾教书,同事诸人差不多天天要谈到这本书”,估量是实情。据《湘报》第一百零二号(一八九八年七月六日)刊登告白:“本馆新到新刻各类时务书:《明夷待访录》,每部钱一百五十文。”后一百零六号且有附言曰:


院试匪遥,时务书急宜购阅,第恐距馆较远者,购取犯难,现寄放南阳街经济书局分售。


第一百零九号又到场“南正街维新书局”分售处。直到第一百五十二号(一八九八年九月十二日)起,在售书目里就不再显现《明夷待访录》了。我们说,任公在长沙时务私塾教书时代,“醉心民权革命论”(《时务私塾札记残卷序》);后东渡..,开办《清议报》、《新民丛报》时代,则倡平等自由学说,鼓吹损坏主义,主张竖立民主..。


《清代学术概论》虽为学术著作,但学术与政治实有深条理之交互的影响,所以,融入了著者生命体验的学术史,的确给我们带来了全新的阅读感触与无限的想象空间。


任公《中国粹术史》五部之撰写,最终稿就两头,一先秦,一清代。《清代学术概论》的写作,距今适值百年。而百年来学术之升降与思惟之变迁,亦皆受时代与政治之摆布,故今日再读任公著作,是重有感焉!


去岁校订《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毕,即从事《清代学术概论》之董理。不料岁首疫情忽起,人心恍惚,时多无聊,前途难卜。至二月十六,复工复产,案牍劳形,平时之思路,腾踊而复杂。校订工作,直陷左支右绌之境地。任公曰“无负今日”,予之爬梳,锱铢必较,一则求其“无负”之心,再者实亦觅静之良方也。其间复得谭吃力盦、李成晴、郑凌峰、郭惠灵、辜艳红、陈翔、李碧玉、刘景云、苏枕书、张伟、许庆江、鲁明、姚文昌诸学友之助,或代为校对,或代觅资料;吃力盦兄尝为考覆,审核匡正,高论迭出,惠我良多,每曰“相见以诚”,令人打动!古人曰:“中年以往,同伙难求。”诚哉斯言!岁月如驰,识此以志不忘云。


庚子初秋,俞国林于仰顾山房。


《清代学术概论》(中华书局)



作者简介



俞国林,浙江桐村夫,编审,中华书局学术出书中心主任,2001年卒业于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撰著《仰顾山房文稿》《天盖遗民:吕留良传》《吕留良诗笺释》,点校《吕留良全集》《四书课本》《郑天挺西南联大日志》《中国近三百年学术史》,出演《然则还有书籍》(第一集)。


稀奇鸣谢

书院中国文化成长基金会

敦和基金会


章黄国粹

有深度的公共国粹

有趣味的芳..粹

有经受的时代国粹

北京师范大学章太炎黄侃学术研究中心

北京师范大学汉字研究与现代应用实验室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汉语研究所

北京师范大学文学院古代文学研究所

微旌旗:zhanghuangguoxue

文章原创|版权所有|转发请注出处

公家号主编:孟琢  谢琰  董京尘

责任编纂:陈思雨

部门图片来自收集

我知道你在看~


热门文章

  1. 南京化纤炸板跳水瞬间跌停,上演“天地板”2024-05-20
  2. 温氏股份:未来一段时间养猪行业可能处于供需弱平衡、低盈利状态2024-05-20
  3. 港股体育用品股走高,李宁涨逾8%2024-05-20
  4. 亚太主要股市收盘全线走高,韩国综合指数收涨0.64%2024-05-20
  5. 网易天音Ai音乐工具全面开放 “天音神奇礼物店”活动上线云村2024-05-20
  6. A股收评:创业板指涨0.59%,黄金、油气等周期股全线爆发,地产股分化调整2024-05-20
  7. 今日涨跌停分析:54只涨停股,45只跌停股,亚振家居(智能家居)5连板2024-05-20
  8. 欧洲主要股指开盘集体上涨2024-05-20
  9. 沪深两市全天成交额9954亿元,万科A成交额79.92亿元居首2024-05-20
  10. 航天彩虹:公司无人机产品涉及国内军用业务2024-05-20
  11. 南京化纤上演“天地板”!公司回应:“目前,公司经营正常,股价波动是市场行为。公司基本面变化不大。”2024-05-20
  12. 海子简介(海子简介)2024-05-20
  13. 5月20日截至13时14分,沪深京三市成交额突破7000亿元2024-05-20
  14. 石油板块震荡走强,通源石油涨近9%2024-05-20
  15. 蔚来:截至5月20日,已有243个高速服务区提供PSP服务2024-05-20
  16. 飞行汽车概念震荡走低,山河智能触及跌停2024-05-20
  17. 启迪设计年报遭问询,被追问营收持续下滑、业绩亏损原因及合理性,是否存跨期确认收入情形2024-05-20
  18. 煤炭股持续震荡上扬,昊华能源涨超8%2024-05-20
  19. 温氏股份:初步预测下半年猪价应好于上半年2024-05-20
  20. 5月20日截至13时54分,沪深两市成交额突破8000亿元2024-05-20
自媒体 微信号:ii77 扫描二维码关注公众号
爱八卦,爱爆料。

小编推荐

  1. 1 这个欧洲国家,最仇恨俄罗斯,至今不依不饶

    从世界汗青来看,战争不单可以带来损坏,带来灾难,并且加倍直接带来的是仇恨,尤其是国度之间的仇恨,更是直接。所以,根基上好战的国度,那么获得广宽地盘的同时,其实整个

  2. 2 “女团长卷发”

    乌兰察布(Ulanqab)内蒙古自治区下辖市,地处中国正北方,内蒙古自治区中部,地舆坐标为北纬39°37′~43°28′,东经109°16′~114°49′,器材长458公里,南北宽442公里,总面积54,500平

  3. 3 对啪啪啪欲望超强的星座,是不是你?

    虽说啪啪啪放在现代, 其实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了, 然则,分歧的人对啪啪啪的见解 照样很纷歧样的。 有的感觉很害羞, 但反而有人对这件事情 不能自休。 , 六合玄黄,宇宙洪荒

  4. 4 近代废约史,哪些不平等条约在近代努力下废除了

    作者: 不决君 校正/编纂: 莉莉丝 全 文 约 2300字 阅 读 需要 7分钟 1898年7月,谢缵泰内心不安的在《辅仁文社社刊》上登载了一副本身创作的漫画,画出了晚清四面皆贼、内忧外患的

  5. 5 成语话金陵 | 一衣带水

    成 语 话 金 陵 成语 是中华文化中一颗灿烂的明珠。作为结合国教科文组织认定的“世界文学之都”,南京是很多成语故事的发源地。据不完全统计,与南京相关的成语多达百余条。“

  6. 6 重看长平之战:“纸上谈兵”的幻象

    1 其实,长平之战是赵国“自找”的。 按照秦国丞相范睢“远交近攻”的计谋,秦国最先脱手的对象是距离比来、实力最菜的韩国。 果真,弱小的韩国很不禁打,很快就讨饶了,自动割

  7. 7 异乡春节:《松漠纪闻》与南宋版苏武眼中的女真新年

    网易号新人文海潮规划签约账号【汗青心发现】 原创内容未经账号授权 禁止随意转载 在疫情之下,好多人因为隔离政策而无法顺利回家过年。 但在古代,被困敌方的人质和仕宦,也需

  8. 8 俞晓群丨储君们

    文︱ 俞晓群 诸史《五行志》及《灵征志》《灾异志》,以皇家为焦点,记载世间万象的转变,有一个主要的指向,就是与皇帝继任者相关的一些事情,尤其是关于储君的故事最多。 立

  9. 9 袁世凯在「戊戌变法」期间,究竟做了些什么? | 短史记

    作者 丨 冈本隆司 编纂 丨 吴酉仁 一、无法落实的改造 1895年,科举测验时代,《马关合同》签署的新闻传到北京,跨越上千名的考生向当局上书否决与日本休战,要求从军备、内政和

  10. 10 某高人对中国局势之分析 看完一身冷汗!

    不谋万世者不足以谋一时; 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 回望汗青,所有的大国在崛起过程中,都有 环绕它的崛起睁开的全球化活动 。这意味着全球化不是一个从汗青到今天一以贯之的

本文内容来自网友供稿,如有信息侵犯了您的权益,请联系反馈核实

Copyright 2024.爱妻自媒体,让大家了解更多图文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