带状疱疹后神经痛怎么治?一文读懂!

[本文来自:www.ii77.com]

[原文来自:www.ii77.com]

作者:溪子,风之药师

来源:医学界神经病学频道


带状疱疹是一种病毒感染性疾病,由长期潜伏在脊髓后根神经节或颅神经节内的水痘-带状疱疹病毒,经再激活引起的感染性皮肤病。


带状疱疹的并发症之一带状疱疹后神经痛(PHN)是公认的世界级疼痛性疾病,指带状疱疹皮疹区临床愈合后 1个月或以上仍然存在的疼痛。患病率约 9%~34%,在中国,据资料显示约有 400 万长期 PHN 患者。

因为PHN患者长期遭受剧烈疼痛的折磨苦不堪言,不仅情绪低落,还严重降低患者生活质量。由于四处求医使得经济窘迫,工作和社交能力降低甚至丧失,不论对于个人、家庭或社会都会产生不利影响。

那PHN如何治疗呢?我们今天来学习一下。

PHN临床表现


疼痛的临床表现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临床表现复杂多样,可呈间断,也可为持续性,特点如下:

  • 疼痛部位:常见于单侧胸部、三叉神经(主要是眼支)或颈部,其中胸部占50%,头面部、颈部及腰部分别各占10%~20%,骶尾部占2%~8%,其他部位< 1%。PHN的疼痛部位通常比疱疹区域有所扩大,极少数患者会发生双侧疱疹。


  • 疼痛性质:疼痛性质多样,可为烧灼样、电击样、刀割样、针刺样或撕裂样。可以一种疼痛为主,也可以多样疼痛并存。


疼痛特征:
  • 自发痛:在没有任何刺激情况下,在皮疹分布区及附近区域出现的疼痛。


  • 痛觉过敏:对伤害性刺激的反应增强或延长。


  • 痛觉超敏:非伤害性刺激引起的疼痛,如接触衣服或床单等轻微触碰或温度的微小变化而诱发疼痛。


  • 感觉异常:疼痛部位常伴有一些感觉异常,如紧束样感觉、麻木、蚁行感或瘙痒感,也可出现客观感觉异常,如温度觉和振动觉异常,感觉迟钝或减退。


病程:30%~50%患者的疼痛持续超过1年,部分病程可达10年或更长。

其他临床表现

PHN患者常伴情感、睡眠及生命质量的损害。

患者的情感受到中重度干扰,表现为焦虑、抑郁、注意力不集中等。有研究报道,60%的患者曾经或经常有自杀想法。超过40%的患者伴有中-重度睡眠障碍及日常生活的中-重度干扰。

患者还常出现多种全身症状,如慢性疲乏、厌食、体重下降、缺乏活动等。

总之,患者疼痛程度越重,活力、睡眠和总体生命质量所受影响越严重。值得注意的是,患者的家属也易出现疲乏、应激、失眠以及情感困扰。

引起PHN的危险因素如下:


PHN药物治疗是基础


表1 带状疱疹后神经痛的常用治疗药物
药物名称
药物特点
用法用量
注意事项
加巴喷丁
第1代钙离子通道调节剂,呈非线性药代动力学特征,生物利用度随剂量升高而降低,疗效存在封顶效应
口服起始剂量为300mg/d,需要数周缓慢滴定至有效剂量,常用有效剂量为900~1800mg/d
肾功能不全患者应减量。为避免嗜睡和头晕的不良反应,应遵循夜间起始、逐渐加量和缓慢减量的原则
普瑞巴林
第2代钙离子通道调节剂,能够缓解PHN、改善睡眠和情感障碍,起效快,呈线性药动学特征,疗效可预估,不存在封顶效应
口服起始剂量为150mg/d,可在一周内增至300mg/d,最大剂量是600mg/d
同加巴喷丁
阿米替林
三环类抗抑郁药,通过阻断突触前膜去甲肾上腺素和5-羟色胺的再摄取,阻断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和α肾上腺素受体,调节疼痛传导下行通路,发挥镇痛作用。药物起效慢
首剂应睡前服用,每次12.5~25mg,根据患者反应可逐渐增加剂量,每日最大剂量150mg
有缺血性心脏病或心源性猝死风险的患者应避免使用,青光眼、尿潴留、自杀等高风险患者应慎用
5%利多卡因贴剂
阻断电压门控钠离子通道,减少损伤后初级传入神经的异位冲动,从而减少PHN患者痛觉。起效快(≤4h)
疼痛区域1~3贴,1贴最多12h
使用部位皮肤反应,如瘙痒、红斑和皮炎
曲马多
作用于μ-阿片受体和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受体以达到镇痛效果。可显著缓解PHN的烧灼痛、针刺痛及痛觉超敏现象,但对闪电样、刀割样疼痛效果不明显
起始剂量每次25~50mg、每日1~2次,每日最大量400mg
应注意选择控缓释制剂。不与5-羟色胺药物同时使用。不良反应与剂量相关,包括恶心、呕吐、头晕、便秘等

阿片类镇痛药(如吗啡、羟考酮、芬太尼等)可有效治疗PHN的烧灼痛、针刺痛及痛觉超敏,但需考虑到滥用风险和耐药的产生,该类药物推荐作为二线治疗药物。

阿片类药物治疗PHN时应遵循小剂量起始、定期评估疗效和安全性、一般使用不超过8周、严格选择控缓释剂型等。

此外,神经营养类药物对缓解神经炎症与神经痛也有一定帮助,常用药物有甲钴胺、维生素B1和维生素B12等,口服或肌内注射。

总之,PHN治疗药物的选择需要考虑多种因素,如药物的疗效、可能的不良反应、伴随的睡眠及情感障碍的治疗、药物相互作用、药物滥用风险等。

药物选择应个体化,单一药物治疗疼痛不能缓解时应考虑联合用药,选择药物时应注意选择不同机制、疗效相加或协同而不良反应不相加的药物。

微创介入治疗是辅助